
2018年9月10日莫斯科塔斯社報道,重型無人機(UAV)“Altair”的飛行視頻已經被公布,其工作正在以“Altius”為主題在西蒙諾夫設計局進行。該飛行視頻由“Zvezda”電視頻道在YouTube上發布。
從鏡頭中可以看到無人機是如何脫離地面并進行試飛的。在設備的機翼上固定了細線,可以跟蹤通過機身的空氣流動,以評估其空氣動力學特性。從拍攝的氣候條件來看,該飛行試驗是在冬天進行。
多用途遠程和長航時無人機Altair可承載高達2噸的作戰負荷(根據未經證實的報道,其射程可達1萬公里)。該無人機的實驗模型首次出現在“陸軍-2015”論壇。
目前,俄羅斯武裝部隊裝備的無人機數量超過1900架,在軍區,聯合會和編隊總部設立了無人駕駛航空服務。無人機幾乎用于所有作戰和作戰訓練活動。根據媒體和國防部的報道資料顯示,軍隊裝備中最普遍的是多用途無人機“Orlan-10”,其航程約600公里。俄羅斯無人機發展辦公室負責人Maj. Gen. Alexander Novikov表示,自敘利亞反恐行動開始以來,俄羅斯無人機已經進行了23000多次飛行,累計時長約14萬小時,并可以對地面進行24小時監測,覆蓋范圍幾乎包括敘利亞全境。他還指出,使用無人機能夠確保有效利用高精度武器打擊國際恐怖分子的基礎設施,并將受害的平民人數減少到零。
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Yuri Borisov曾在2018年5月初表示,總部設在喀山的西蒙諾夫設計局計劃在2018年完成關于Altair重型無人機的研發工作,該機的有效載荷高達2噸,其航程可達10000公里,而蘇霍伊設計局目前正在研發一種作戰半徑約3500公里的“獵人”無人機。此外,其他一些機構也正在研制其他類似的無人機項目。
Altair(Altius-M)無人機項目
Alitius-M(牽牛星-M)是俄羅斯的首款中空長航時無人機。
無人機“Altius-M”(“Altair”)完全由復合材料制成,起飛重量可達5噸。該裝置的長度估計為11.6米,翼展約為28.5米,V形羽化范圍約為6米,體型接近于美軍的“全球鷹”大型無人偵察機,但卻可擔負攻擊任務。
它的飛行距離高達10000公里,巡航時速約200公里,飛行時間長達48小時。配備2個翼下渦槳發動機,重量為7.5噸。
據悉,雙螺旋槳無人機Alitius-M首飛于2014年,可搭載希比內或Borisogrebusk-2型電子戰系統擔任電子戰機,也可搭載攻擊武器。
2014年3月25日,在俄羅斯政府主席梅德韋杰夫訪問西蒙諾夫設計局期間,該無人機原型機被曝光。“雄鷹”設計局(現西蒙諾夫設計局)自2014年開始開發重型無人機項目,主要應用于監測天氣狀況及北極地區的冰情,確保飛機飛越北極圈的安全。根據技術任務,一艘5噸重的無人機必須在不加油的情況下克服10000公里,連續在空中停留至少48小時,并爬升到12000米的高度。
Altair無人機是一款重型無人機,是在Altius-M項目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由喀山西蒙諾夫實驗設計局(原喀山“雄鷹”設計局)開發,而Group Kronstadt集團,前身為圣彼得堡Transas,也參與該計劃。該無人機根據具有V形尾翼的上單翼機的空氣動力學方案制造。其最大起飛重量為7噸,長約12m,翼展約30m。在樣機上安裝了約500 l.S功率的柴油發動機RED A03 / V12。空中續航時間約為48小時,飛行距離可達1萬公里。
Altair可以從12公里的高度進行偵察。軍用版將能夠攜帶高達1噸的有效載荷,最高可達2噸。
2016年7月中旬,Altair原型驗證機完成了首次飛行。其設備原型在喀山股份公司“KAPO-Composite”(在以S.P. Gorbunov命名的一個喀山航空工廠車間基礎上建造)建造。
無人機Altair的測試(原Altius-M)發生在韃靼斯坦共和國境內。該項目始于2011年10月,當時西蒙諾夫實驗設計局贏得了國防部重達5噸無人機研發合同。政府撥款10億盧布用于Altius-M原型開發。2014年進行了Altair首次系列測試,現在開發人員正對設備進行測試飛行,以驗證其是否符合設計特性。
2018年7月6日ruaviation網站報道,Novikov表示,作為俄羅斯國家武器計劃的一部分,多用途遠程無人機的項目已即將完成設計。
2018年9月重型無人機Altair的改進版本飛行測試視頻首次發布。此次是無人機Altair的第三次原型機飛行測試。在設備的機翼上安裝了絲線用于空氣動力學測試。
該設備可能是該飛機的第三架原型機,該機型在早期版本上獲得了許多改進。比如,增加無人機機鼻大型護罩,該護罩可能隱藏了衛星天線。
這架飛機裝有兩臺V12柴油發動機,在升空過程中每臺發動機功率為500馬力。媒體此前報道稱,一臺燃料無人機的重量約為5噸。無人機的確切特征仍然是一個謎,但預計可以提升兩噸貨物,最大航程可達10000公里。該無人機可以自動起飛和降落,但也可以由操作員從地面引導。
在喀山“KAPO-composites”裝配車間的無人機“Altair”的發動機
這架飛機的早期型號于2015年首次向公眾展示,而該機器的第二臺原型機2017年在喀山飛機廠發現。
自2016年以來,無人機Altair的飛行試驗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據悉,無人機的連續生產可能在2018年年底之前開始。另外,據專家介紹,在Altair的基礎上,計劃制造一系列重型無人機。
“獵人”(Okhotnik)無人機項目
俄羅斯空軍“獵人”無人機研發項目計劃研制重達20噸的無人機。其研發工作由“蘇霍伊”公司承擔。2009年莫斯科國際航展上,俄軍方第一次提到有裝備打擊無人機的計劃。2009年8月米哈伊爾·波戈相表示,俄羅斯打擊無人機的研發將是“蘇霍伊”設計局和“米格”飛制造公司相關分部的第一次合作(項目“Scat”)。雙方于2012年10月25日就此問題簽訂了正式協議。
2012年4月初,俄羅斯國防部批準了新型打擊無人機的技術任務。當時媒體開始報道,“蘇霍伊”公司正在研發的新型打擊無人機將同時是殲擊機,屬于第六代戰機。
俄羅斯概念無人機
俄羅斯國防部于2011年和蘇霍伊公司簽署重型“獵人”無人機研發合同,這款重型無人機重量達到20噸,并且采用飛翼布局,應用了隱身技術,最大飛行速度達每小時1000公里,載彈超過1噸。
“獵人”無人機可能類似美國研發的X-47B隱形無人機及波音公司(Boeing)研發的“幻影線”(Phantom Ray)無人機,主要用于摧毀敵方的防空系統、指揮所和通訊樞紐。
2014年生產出了第一款用于進行地面測試的無人機模型。預計,新型無人機的第一架樣機進入積極試驗階段將于2018年開始,計劃在2020年前裝備部隊。該機構造將采用模塊化方案,從而可以使軍方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方便地更換有效載荷。
蘇霍伊“獵人”-B(Okhotnik-B)重型無人攻擊機
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2018年6月27日報道中稱,這種無人機同俄羅斯最新的第五代戰斗機蘇-57具有一定通用性。一架T-50試驗樣機正在該項目下工作。
另外,2018年7月20日俄羅斯國防工業消息人士向塔斯社透露稱,俄羅斯最新的“獵人”無人機將成為第六代戰斗機的原型。該消息人士指出,第六代戰斗機無需飛行員操作駕駛,并且具備自主完成各種作戰任務的能力,即擁有人工智能和獨立的特點。從這方面來看,目前最新的“獵人”無人機將成為六代機的原型機。
他還表示,“獵人”無人機能夠完全獨立地完成“起飛,執行任務并返回機場”,只是目前還不具備做出使用武器決定的功能,還需要由人來操作。目前,該消息還未得到官方證實。
目前,俄羅斯蘇霍伊公司新西伯利亞工廠已經完成了第一架“獵人-B”無人機原型機的生產,目前無人機正在進行地面試驗,2018年年底前將開始飛行試驗。
“海盜”(Korsar)無人機項目
“海盜”(Korsar)無人機是一款戰術攻擊無人機,最初是作為戰術偵察機研制的,由俄羅斯 “Luch”設計局開發。它具有當前世界上無人機普遍具有的察打一體的能力。這款“海盜”無人機機系統分為固定翼和旋翼兩種機型。兩者都能運送貨物、發動攻擊、進行偵察和電子對抗。“海盜”由俄羅斯聯合儀器制造公司研制,目前,這種戰術無人機正處于最后測試階段。
2015年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制造出了“海盜”號小型無人機的試驗樣機,主要用于俄羅斯軍隊。該戰術攻擊無人機計劃于2018年下半年批量生產并交付部隊。無人機采用雙梁尾翼和倒V型尾翼配置,重約200千克,翼展6.5米,最大飛行距離100千米,升限2000米。
莫斯科勝利日閱兵期間展示的“海盜”無人機
固定翼型號長4.2米、翼展6.5米、高1.2米,最大起飛重量200千克,巡航速度120千米每小時、最大速度150千米每小時、最大航程120千米、續航時間10小時、有效載荷約40千克,可以攜帶幾枚3至4千克重的導彈,采用推進螺旋槳,可在汽車裝載的專用集裝箱內發射,可裝備射程6公里的“沖鋒”導彈系統和多目標火箭彈。
旋翼版“海盜”采用共軸式螺旋槳,可以在沒有著陸設施的野外起降,可搭載制導導彈和無制導導彈。兩種版本都具備了“察打一體”的作戰能力。而在這之前俄羅斯并無一款專用的察打一體無人機。
“海盜”無人機采用共軸雙旋翼是為了減小機身尺寸。俄羅斯在共軸雙旋翼方面技術功底深厚,像有人駕駛的卡系列直升機幾乎都是這種結構布局。“海盜”無人機的共軸雙旋翼可以折疊,這將進一步降低其長度,很便于艦上使用。與固定翼樣式相似,“海盜”無人機不僅能用于偵察,也能掛載武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俄羅斯方面稱,“海盜”無人機的兩種構型,使其具有很強的通用性,適用于陸軍、海軍和特種部隊等各個軍種。該無人機已經在敘利亞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令軍方感到滿意。俄軍計劃到2025年裝備數百架“海盜”無人機。
“海盜”安裝了與地面交換數據的機載設備,可以進行實時寬帶通信。這讓指揮所和每個戰斗單位都能看到無人機的偵察情報,便于更快作出決策。“海盜”也安裝了用于晝夜偵察的光電系統和攝影攝像設備,用作陸軍偵察機。
俄羅斯推出的“海盜”無人機功能與美國RQ-7A“影子200”無人機很相似,但也有自己的技術優勢:與美國無人機相比,俄羅斯無人機在自持力(12小時對8小時)、實際航程(200公里對125公里)和應用范圍(RQ-7A不裝備攻擊武器)等一系列參數上占優勢。
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表示,俄將對“海盜”無人機進行升級。升級后,無人機的電子戰系統將得到加強,航程也將得到擴展。該無人機在莫斯科勝利日閱兵期間首次對公眾亮相。整套無人機系統包括幾架無人機、一個控制站,以及其他子系統。
“海盜”無人機升級后,航程有望達到250千米,并安裝新的電子戰系統和偵察設備。
俄羅斯無人機發展水平及前景分析
俄羅斯的無人機技術可以追溯到蘇聯時代,并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領先于世界。蘇聯先后研制出圖-123、圖-143、圖-243、“蜜蜂”等各種類型無人機,在冷戰中與美國進行空中爭奪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經歷了劇變的動蕩之后,俄羅斯在一段時期內無力研發新型的無人機,而美國此時趁勢而起,積極研發無人作戰裝備。
作為航空大國,俄羅斯能夠研制和生產大多數復雜的航空裝備,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在無人機方面卻長期顯得比較落后,曾有人指出俄羅斯在無人機技術上至少與中國存在20年的差距。無人機對自動控制要求較高,因為沒有人,所以完全依靠自動控制系統進行飛行,而俄羅斯在這方面技術水平較低,例如芯片、控制模塊等國產化程度就比較差。此外,無人機的發動機尺寸小、重量輕,而俄羅斯在輕小型發動機領域技術實力不是很強。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俄羅斯長期對無人機比較輕視,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比較少,缺乏經驗和技術積累。
但是近些年情況發生了改觀,俄羅斯對無人機逐漸重視起來,無人機及其使用戰術正在積極完善當中,研制了一大堆型號,由2011年的180架無人機已經發展到現在約2000架,并且還將一些無人機投入到實戰去檢驗。首批俄羅斯國產重型無人機和無人攻擊機“獵人”和“牽牛星”正在接受測試,準備投入量產。“獵戶座”雷達或無線電偵察無人機正在研發中。未來,軍隊的無人機數量將繼續增加。
俄羅斯軍用無人機研發計劃需要克服與世界主要國家的差距。目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許多國家能夠生產輕型無人機。許多俄羅斯公司正在生產質量不錯、能夠低空飛行的小型近程無人機。俄羅斯強力部門、緊急情況部、民間公司在使用這些無人機,它們甚至還被出口到國外。但是俄羅斯在遠程高空無人機領域情況并不理想,美國和以色列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是無可爭辯的。如在大型無人機方面,俄軍目前裝備的“前哨-3SV”型高空無人機則來自于以色列的出口。其自產的“獵戶座”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則依舊處于試飛階段。
總的來說,俄羅斯現在的無人機存在的問題是普遍都是小型無人機,高空長航時的中型和大型無人機很少,整體研發能力、零部件自主供應能力等仍然比較低。由于缺錢缺人,研發能力受到很大制約。因此,俄羅斯要想成為無人機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